
米勒尔的猫
隋朝末年,隋炀帝杨广以暴政和奢侈的生活方式,导致了百姓疾苦,民众的起义纷至沓来。徐世勣也是这些起义军中的一员。从17岁加入瓦岗军起,徐世勣便投身战斗,后来随李渊南征北战,最终成为了唐朝的功臣之一。然而,他临终时却留下了一句令人深思的遗言:“若后代出高人,务必要杀,不然必造反。”这句话是否应验了呢?
徐世勣,原名李勣,字懋功,出自曹州离狐,家境富裕。父亲徐盖为人仁爱,乐于助人,深得当地百姓的尊敬。尽管家境优渥,徐世勣却自幼活泼好动,广交朋友。他自己在《资治通鉴》中回忆童年时的经历:“十二三岁,我为亡赖贼,遇人则杀;十四五岁为难当贼,心不悦则杀人;十七八岁为佳贼,临阵杀敌;二十岁为大将,指挥若定。”
展开剩余83%公元611年,隋炀帝杨广率领一千条龙舟巡游江都,奢华至极。与此同时,杨广为了显示隋朝强大的军力,三度征讨高句丽,导致无数百姓为战争所困,生灵涂炭。这场战争耗费巨大,百姓苦不堪言,经济更是崩溃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,隋末农民起义纷纷爆发。
起义首先由长白山的“知世郎”王簿发起,不久后,翟让也在瓦岗寨起义。瓦岗寨的起义让徐世勣看到了隋朝灭亡的前景,于是他决定加入起义军,推翻隋朝。他说服父亲李盖一起投身瓦岗军,并带领百余名农家子弟加入,使得瓦岗寨的力量得到显著增强。
随着徐世勣的加入,瓦岗寨的人数激增至近千人,但随之而来的资金短缺问题也开始困扰起义军。为了筹措资金,翟让决定带领队伍到处打劫。然而,抢劫百姓并未带来预期的效果。徐世勣见状,提出了一个更为高效的方案:“我们为何不去抢劫隋朝的官船?隋炀帝正在开凿大运河,那儿的财富远比这儿的能大得多。”翟让采纳了他的建议,带队到运河沿线劫富济贫,顺利解决了军队的财政问题,起义军规模也迅速壮大。
此时,李密的身影开始出现在瓦岗寨的历史舞台上。李密是一位有深谋远虑的年轻人,虽然他早在公元613年就曾因参与政变被隋军捉拿,但凭借聪明才智,他成功逃脱。李密随后游说各起义军反隋,并最终将目光投向了瓦岗寨。徐世勣建议翟让接纳李密,认为李密不仅精通军事战略,还能带来更多的支持,成为瓦岗寨的重要力量。尽管翟让一开始有所顾虑,但在徐世勣的劝说下,最终同意接纳李密。
到了公元616年,隋炀帝命令名将张须陀前往荥阳,准备对付瓦岗军。翟让担心与张须陀正面交锋,提出了“以攻代守”的策略,但徐世勣坚决反对。他认为,张须陀勇猛但缺乏谋略,应该主动出击。他的建议最终使得瓦岗军在荥阳大败张须陀,极大地提升了瓦岗军的声势。
然而,随着瓦岗军的壮大,李密逐渐表现出骄傲和野心,最终设计杀害了翟让,并且误伤了徐世勣。徐世勣得知翟让死讯后,感到非常痛心,并认为自己应该为此负责。此后,尽管李密试图稳住局面,但瓦岗军的命运已经注定。
公元618年,李密因兵败被迫投奔唐朝的李渊,而瓦岗军也随之解散。徐世勣经过深思熟虑后,决定归顺李渊。尽管李渊和李世民都以英明著称,徐世勣最担心的,是李密在黎阳留下的财物和势力问题。于是,他将所有与李密有关的资料交还给了他,彻底断绝了与瓦岗军的关系。
此举赢得了李渊的高度赞扬,徐世勣因此得以在唐朝立足。后来,徐世勣被任命为莱州总管,并由唐高祖李渊亲赐“李”姓,自此成为李勣。
李勣投靠唐朝后,屡立战功,为李世民的帝业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。尤其是在公元624年,他与李靖联手抵抗突厥的侵袭,成功击败敌军,保护了唐朝的边疆。而在668年,他指挥唐军征服高句丽,平定了东北边疆的动乱。由于战功卓著,李勣被任命为太子太师。然而,岁月不饶人,李勣的身体逐渐衰弱,最终于669年去世,享年76岁。
李勣临终时的遗言再次应验了——他的孙子徐敬业继承了英国公的爵位,但却因发动政变反对武则天,最终失败并被满门抄斩。武则天为了根除徐家势力,甚至将李勣的坟墓挖掘,直到李显复位后,李勣才得以平反,恢复了名誉。
李勣的一生可谓是充满了波折。他忠诚于李唐政权,为人低调务实,深得唐高祖李渊的器重。《旧唐书》评价他:“功以懋赏,震主则危。辞禄避位,除猜破疑。功定华夷,志怀忠义。白首平戎,贤哉英、卫。”这是对他一生忠诚和奋斗的真实写照。
发布于:天津市铁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